yl8cc永利官网新闻
守护青春,远离诈骗——老员工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指南
2025-01-14 19:38:5610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,而老员工群体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,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。为了保障大家的财产安全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老员工应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。
一、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法
1. 冒充官方机构:诈骗分子会冒充公检法、银行、社保局等机构,通过电话或短信告知你账户异常、涉嫌犯罪等,诱导你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。
2. 兼职刷单诈骗:以高额返利为诱饵,诱导老员工参与网络刷单,先支付小额本金后迅速返利,但后续要求支付大额本金后消失。
3. 网购退款诈骗:冒充网购平台客服,声称你购买的商品有问题需要退款,诱导你点击钓鱼链接或提供银行账户信息。
4. 校园贷诈骗:以低门槛、高额度为诱饵,诱导老员工申请校园贷,随后以各种理由要求支付手续费、保证金等。
5. 情感诈骗:通过社交平台与老员工建立感情关系,获取信任后以各种理由借钱或要求转账。
二、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
1. 保护个人信息:谨慎处理个人信息,不随意透露给陌生人,特别是银行账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。
2. 核实信息真伪:接到涉及转账、汇款或提供个人信息的请求时,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如直接拨打官方客服电话。
3. 警惕陌生链接和二维码:
点击来自陌生人的链接,
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,以防感染木马病毒或泄露个人信息。
4. 下载反诈APP:利用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官方工具,及时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和信息。
5. 增强法律意识:了解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和案例,提高识别诈骗的能力,不轻信陌生人的诱惑和承诺。
三、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怎么办
1. 立即挂断电话或删除信息:一旦识别出诈骗电话或信息,应立即挂断或删除,避免与诈骗分子进一步交流。
2. 报警处理:如果确认自己遭遇电信网络诈骗,应立即拨打110报警,并向警方提供诈骗分子的相关信息,如电话号码、账户信息等。
3. 保存证据:保留与诈骗分子的通话记录、短信、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关键证据,以便警方调查。
4. 及时止损:如果已经转账或提供了个人信息,应立即联系银行或相关机构进行止损操作,并尝试追回损失。
四、典型案例:
案例一:掩饰隐瞒犯罪所得。2024年8月,某高校员工时某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,仍在某地多家银行取现,然后存到上线指定的账户。时获利3200元,被办案单位取保候审。
案例二:帮助诈骗分子引流。2024年9月,某技术学校员工王某利用抖音引流,组建大量“真心话”微信群,在“真心话大冒险”游戏中通过非法插件软件,控制微信游戏骰子等方式实施诈骗,获利10143元。王某被移送审查起诉。
案例三:非法出租出借“两卡”。2024年11月,某技术学校员工冯某将自己的苹果ID账号和登录密码提供给犯罪分子王某,在其他人登录其ID账号时将登录验证码提供给王某,随后收取王某通过微信转账的“租金”,冯某因涉嫌“帮信罪”被刑事拘留。
案例四: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被骗。2024年8月,某高校员工刘某将自己的游戏放到网上出售。犯罪分子利用一网络交易平台与刘某完成交易,但刘某却无法提现。平台客服称其操作失误导致账号冻结,解冻需要充值激活。在“客服”指引下多次充值9999元后,刘某仍无法提现,意识被骗。
案例五:机票退改签被骗。2024年9月,某高校员工肖某接到航空公司客服电话,称其航班取消,要向他赔付300元。在犯罪分子的“精心指导”下,肖某提供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、收款银行卡号和交易密码,账户内3300元被对方转走。
案例六:虚假投资理财被骗。2024年10月,某高校员工陈某在“嗨聊”APP被陌生人引导到网站http://u3.etbith.com进行投资理财,客服称只要充值就能赚钱。陈某分5次转账35500元,返款646元。发现平台无法提现后,客服称需要缴纳保证金才能解冻,陈某意识被骗。
五、结语
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且不断更新,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,增强防范意识,就能够有效避免上当受骗。作为老员工,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青春和财产,学会保护自己。希望能够帮助“小马”们提高警惕,共同营造一个安全、和谐的校园环境。让我们携手努力,守护自己的财产安全!